供稿∣徐洁玉 编辑∣郑萍 责任编辑∣周峰
维多利亚vic115优惠大厅为全市人民的生命健康兜底,是任务、是承诺、更是责任,承担着全市绝大多数急危重症救治工作。医院急诊医学科拥有完善、规范的急救服务流程与服务体系,目前已形成院前急救、院内急诊、急诊病房、急诊重症监护一体化的急救医疗服务体系。急诊医学科一直是抢救急危重症患者最集中、病种最多、抢救和管理任务最为繁重的科室,是所有急危重症患者入院抢救的第一通道。
近期,伴随着新型冠状病毒感染数量增加,急诊医学科成为抢救急危重症患者生命的“最前哨”。根据市委、市政府、市卫健局工作部署,院长殷培文、党委书记张荣彪经常带领院班子成员现场调查、查房,工作上防微杜渐。每次下科室走访都是悄悄的去,院领导现场调度、发现问题现场解决,不打扰忙碌的医务人员,殷院长说:“生活上有困难提出来,医院想办法解决”。对待工作人员,院领导总是嘘寒问暖,给医务人员做好坚实的后备保障。在病房前,一位患者张大爷抹着眼泪感动的说:“急救还是我们市人民医院及时,再晚一点我可能就不好说了”。
据我院急诊医学科主任王相坤介绍说:“与之前相比,科室单日接诊数量是之前的三倍,其中老年患者、自身具有慢性基础疾病的患者居多。”
随着老年患者、慢性基础疾病患者的涌入,急诊医学科面临着新冠病毒的冲击,成为“风口浪尖”。工作量骤增、因病减员增加、医护人员生理和心理双重压力,让急诊医学科进入“艰难时刻”。
走进急诊医学科,我们看到,医护人员穿梭在各个病床之间,更是忙的脚不沾地。护理部主任段富霞根据实际情况,全院调配护士支援急诊医学科工作。
护士长徐宁自打疫情以来,科里的大事小事全都张罗着,领被服、维修仪器设备、排班…..面对人员少,护士长一个顶仨,没白没黑的工作。总是劝科里的同事生病了要去打针,自己却只吃点药。为了给更多需要救治的患者留出床位,护士长选择下班后在护士站简单的输液,因肺炎加重,撑不住才住院治疗,住院期间也不忘工作,将排班本放在床边,根据需要,每天排班。
主任王相坤更是作为科里的大家长,他从来没有休息,手机24小时开机,随时关注每个患者的情况,面对急危重症患者,拿方案、出对策、抓落实样样离不开他。
凌晨四点,李超副主任就来上班,准备上岗的他,匆匆喝了一大杯水,然后戴上口罩开始上岗。因为他知道,下次能够喝水的时候,可能是二三十个小时之后了。
为了更好的服务患者,急诊医学科全体工作人员纷纷主动加班,延长工作时间。梁春是急诊医学科一名男护士,在忙碌时刻,他一天出诊46次,连续工作30多个小时,一趟趟的接诊,让他连吃饭的工夫都来不及。王相坤主任看到忙碌的梁春,问他需不需要先休息一下,梁春回答说:“我还能坚持!”徐宁护士长递给他半包饼干先垫垫肚子,半包饼干让这个小伙子继续工作到凌晨一点。“忙起来一点也不觉得饿,只想着和时间赛跑,让患者得到更及时的救治”梁春笑着说。
急诊医学科全体工作人员更是“轻症不下火线”,发烧38.5℃以下一律不再休息,带病坚持工作已经成为常态。走进急诊医学科,可以看到很多医护人员自己挂着吊瓶给别人输液。王莹是急诊医学科的一名90后护士,一度连续高烧至39℃,硬是咬牙坚持上完夜班,平日步伐矫健的她,下班时走路成了一瘸一拐,像是踩在棉花上。别人问她为什么这么“拼”,她说:“我多“拼”一会,坚持一会,同事们就可以多休息一会。”
“为人父母,孩子发高烧,怎么不心疼孩子,但我清楚,科里还有比我更焦急的家长、子女,他们更需要我的帮助”。急诊医学科副护士长李燕说。
“在疫情冲击下,我们确实遇到很多困难,但是我们深知,急诊医学科是保卫人民群众生命安全的一道防线,我们绝对不能有任何退缩,我们的身后就是需要救治的患者!趴下一个再顶上去一个,倒下一个再爬上来一个,我们愿意以自己的付出、自己的坚守、自己的牺牲,去抗下所有的艰辛,去换取患者的健康,我们会拼劲全力去守护患者!”王相坤主任道出了急诊医护人员的心声。这就是我们急诊战士们,越是艰难,越显担当,他们不畏艰难险阻,不惧迎难而上,用双肩扛起责任,用生命守护生命,用实际行动诠释着医务工作者的大爱无疆。